坚守天大品格 bobty厚植文明沃土

  bobty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开我国高等教育之先河,在传承两个甲子,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熔铸为天大人的品格,成为推进文明校园建设的最美底色,激励师生砥砺前行。

  天大品格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天津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擦亮文明校园优质品牌,高标准、高质量地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推动天津大学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人文高地、学术高地。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开我国高等教育之先河,在传承两个甲子,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兴学强国的使命、bobty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熔铸为天大人的品格,成为推进文明校园建设的最美底色。

  新时代,新征程。天大品格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明校园创建的过程中,不断凝塑天大品格新的时代内涵,激励师生砥砺前行。

  天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四个服务”要求融入“兴学强国”使命,努力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天大模式”。

  扎根中国探索办学之道。天津大学坚持贯彻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明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目标。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推动形成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天大路线图”。

  围绕国家战略矢志创新。天津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五年获20项国家科技奖励,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海燕”击水前行,到为国产大飞机C919打造舒适的“呼吸系统”,从“神工”技术开启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再到为人类“编写生命密码”,天大人“实地把中华改造”,让“兴学强国”的使命焕发新的生机。

  着眼基层夯实党建基础。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创建“五好”党支部、党建立项等为载体,完善“四联双谈”、党建督导、联席会议三项工作机制,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充分发挥优秀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涌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等大批先进典型。

  天津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天津大学建校123年来,为祖国培养了20余万名高层次人才,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创立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津大学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科技总体水平保持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天津大学深耕学校深厚文化底蕴,以自身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价值引领中让先进文化浸润学子心田,在文脉传承中凝塑天大人文精神,在文化传承创新中...

  天津大学持续营造成风化人的育人氛围,让正能量温暖人心,让教育在爱中绽放,让校园环境发挥育人作用。

  天津大学的建筑设计、人文景观、花草树木,已经融入校园的精神符号,镌刻在每个天大人的情感深处。一座城市的文明在一所大学里延续,一所大学的桃李中满布着...

  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通过丰富的馆藏记录,展现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文脉。学校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以校史教育引导学子情怀家国,牢记使命。

  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带着深度进教材。统筹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马工程”教材目录中补充了十九大报告单行本、十九大审议通过的党章单行本。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组织编写《学习十九大精神教学参考(教师)》《十九大精神学习读本(学生)》,形成统编教材与教辅资料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教材体系。组织教研单位围绕十九大精神开展集体备课,认真梳理十九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找准找好结合点,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把十九大精神重点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精讲透讲活。每位思政课教师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设计一个教学专题、撰写一篇高水平论文、开展一场理论宣讲会、指导一次学生学习活动。

  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带着力度进课堂。围绕专题讲授十九大理论热点,制定思政课“分课程”标准课时量,明确本科生每门思政课安排2—4学时、研究生每门思政课安排不少于3学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双向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深化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理解。把学习十九大精神作为党校、干部培训、师资培训的必修课,引导教师把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融入思政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构建领导干部带头讲、自上而下层层讲、全校师生覆盖讲的工作体系,集中讲好十九大精神专题党课。十九大列席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十九大列席代表、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第一时间深入所在支部、联系单位,与师生面对面开展理论辅导和专题讨论。十九大代表、天津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面向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外籍教师和普通群众分层次专门交流,把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能领会。

  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带着温度进头脑。依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组织开展十九大精神研究、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课题攻关,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依托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用接地气、形象化、通俗化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组建由思政课教师、行政干部、青年教师及学生工作队伍共同组成的导师团,指导学生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十九大精神微视频、微电影,开展“喜庆十九大,我想对党说”网络寄语活动等,着力增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践行。

  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定期综合调研、网上网下结合的常态调研机制,加强对教职工思想动态信息的分析、研判。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形成“大班听课、小班研讨”“线上自学,线下交流”等理论学习模式,构建覆盖新入职教师、新聘任导师、新任职中层干部、新任党支部书记的全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体系,覆盖辅导员、班主任、青年管理干部、党支部书记的全方位培训体系。以提升思想素质和育人能力为重点,邀请学校主要领导、院士、中层领导干部走上讲台,讲政治形势、教育发展规划、师德规范。连续多年举办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青年教师暑期实践营等项目,使青年教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坚持着眼长效,抓实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教工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三强工程”,已先后培训200余人次,实现在职教工党支部书记全覆盖。举办教工党支部书记春秋季工作论坛,为全校教工党支部书记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党支部建在课题组、实验室上,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深入实施党建立项、最佳党日评比、党员示范岗建设等,激发基层党组织生机和活力。围绕“忠诚不倦、业务精湛、挚爱学生、率先垂范”的师德建设目标,细化师德评价标准,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和转岗解职制度。开展“三育人”标兵、“十佳青年教师”等评比,选树教书育人工作标杆。

  坚持以人为本,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发挥教代会在学校重大改革发展事项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教代会代表结构,增加知名专家学者的比例,提升教代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做好青年教师思想引领,搭建青年教师联谊会、青椒沙龙、“走进”系列活动、优秀青年教师暑期实践营等10余个平台,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指引和帮助。突出文化育人,将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强化校训精神传播,挖掘优秀校友、师生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真懂。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思政课改革总体方案,重建课程质量标准,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思政课程体系。成立思政课专项督导委员会,学院党委书记、退休专家担任委员,形成一支政治可靠、工作能力强的督导委员会队伍,随机听课。组建由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思政课教研团队,解决专任教师学科背景单一的问题。求是学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双方互聘教师制度,试点建立“班级主讲教师+班级教学助理员+专题教学特聘专家”的多元互补教学小组。在求是学部试行思政课分类授课,面向全体学生采用系统教学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述理论知识;面向对政治理论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配备指导教师,提高理论深度和广度。

  在线课“红起来”,让学生真信。打造网上党校平台,面向入党申请人开设20节图文并茂的网上党课,内容涵盖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党史党情等;采取“闯关式”教学法,bobty即只有通过上一节课程测试,才能进入下一节课程学习,全部完成后方可报名参加线下结业考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每年约有3500名学生参加网上党校培训,1500名学生通过网上党校结业考试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打造“红色”新媒体平台,推出网上党课手机APP,开通“耀北洋”“敬业湖”“北洋新青年”“天大社研会”等微信公众号,推送时政新闻、理论解读、政策纲领、基层党建经验等内容,增强学习的即时性和交互性,4个微信平台粉丝量已超过13000人。开设在线网络课程,在慕课平台“北洋学堂”推出“创新思维与科技创业”专题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形势分析、政策学习、机遇识别、项目选择等,同时开通课程微信群,开展课下互动交流、答疑讨论。

  实践课“动起来”,让学生真用。学校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吾言论坛”,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校内师生围绕“延安精神之思”“中西文化浅析”等主题展开研讨,深入挖掘延安精神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举办“研之有道”时政研讨沙龙、校歌校史演绎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实现思想引领。设立以学校历史人物命名的“天麟班”“含英班”“太雷班”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从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党员参与专题调研、机关部处实践锻炼、交流访学等,全面提高政治素养。组织发展对象开展“采访身边优秀党员”“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等专题调研活动,组织预备党员开展党员先锋岗、爱心支教、服务老干部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党支部书记开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等主题实践活动。每年组建实践队伍100余支,参与人数3000余人。

  把握时代特点,抓住主动权。一是主动出击,建立覆盖全局的网络阵地。于2014年底推出新版学校主页,实现校园网站与新媒体的互通,建设网上学术厅、网上校史馆、天大故事、首页故事、北洋故事等一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利用“天外天”网站,创新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学习考试形式,已有累计40万人次通过网上形势政策学习和考试。密切追踪移动终端发展趋势,官方微博和微信综合影响力多次进入全国高校月度总榜前十名。二是把握机遇,开展网上党建。结合网络思想教育的工作特点和优势,建设网上党校、网上党务系统、网上党建社区三位一体的党建系统,推出“网上党校手机客户端”,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采用20课时的“闯关制”学习形式,学生只有完成学习并通过测试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习考试,每年约有5000人次完成学习考试。三是与传统工作巧妙配合,把握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开辟网络思政工作新阵地,通过开设辅导员博客、辅导员微信群、班级QQ群等,增进辅导员与学生在更广泛层面的互动交流。

  加强内容建设,抓紧引导权。一是形成联动机制,把握正面宣传,坚定理想信念。以新媒体为阵地,校内各新媒体联动,形成“矩阵效应”。完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全媒体平台,学校主页、“天外天”网站设立专题;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我们的价值观”“身边正能量”“爱在重阳,感恩家书”“铭记九一八”等栏目推送和话题互动,做到每周有更新。二是把握新媒体传播裂变式、碎片化的规律,引领社会文化。加强与教育部“微言教育”、天津市委宣传部的“天津发布”,新浪教育、腾讯教育等在微博平台上的合作,通过裂变式传播扩大影响,传播大学的理念与优秀文化。三是注重“三个贴近”,编辑“天大好故事”,增强传播实效性。通过微博、微信设立“天大故事”“天大好导师”“精彩天大人”等专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和互动性的语言将学校历史、优秀师生的事迹等予以刊发,增强感染力。

  加大正面宣传,抓实话语权。一是树立官方权威性,及时发声,第一时间公布学校事业发展动态。组建学生新媒体中心,建立了一支学生骨干队伍,以微信、人人网等与广大师生校友密切相关且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为主要宣传阵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与校园文化。二是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发正面之声。注重顶层设计,建设校园微信聚合平台,对校内各学院、各单位、团学组织等认证微信进行内容聚合,监测各微信平台内容的时时更新情况,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加强对优秀校园文化的传播。完善学生网站“天外天”的运行机制,网站的新闻采编、发布和评价均由学生骨干完成,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新闻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系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打造了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北洋大讲堂”在内的高端文化品牌阵地,为师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搭建了最佳平台。

  二是从小处入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社团。学校通过开设《中国历代造型艺术欣赏》《中国画》等选修课,创办“越剧研究会”、“兰亭书画协会”等学生社团,举办“汉服表演”、“琴棋书画诗酒花”、篆刻“我的中国印”等系列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和热爱。

  三是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和传播优秀文化。开展“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近30支实践队伍针对传统国学、中国风筝文化、古建筑文化等主题开展了形式丰富、内容翔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调研、现场保护并运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保护、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天津大学始终坚持“以美育人,以艺育人”的宗旨,通过“三个课堂”联动,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丰富第一课堂内容,让科学与艺术亲切握手。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优势,将艺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大格局。针对学生多为理工科背景、总体艺术水平不高但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学校合理设置艺术选修课的门类和学分,开设了纵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横向门类齐全,种类繁多的20余门艺术理论课程,如《世界经典音乐赏评与比较》、《中国美术史及历代名画欣赏》、《中国历代造型艺术欣赏》等,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在开设艺术理论课的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合唱学与指挥》、《西洋管弦乐器演奏》、《插花艺术》、《大学生摄影艺术培养》等30余门艺术实践课,着力提高学生对艺术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此外,学校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在部分学院开设了艺术必修课。

  开辟第二课堂渠道,营造浓厚艺术育人氛围。学校本着“开展艺术不是培养小提琴家,而是培养会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这一原则,构建以艺术教育中心为龙头,以北洋艺术团为骨干,以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基地,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周末音乐会为特色的第二课堂艺术教育体系。学校开辟第二课堂渠道,成立了下辖合唱团、交响乐团、曲艺线个特色团队的北洋艺术团,目前有团员1400余人。学校还积极探索普及群众艺术教育的工作模式,推进学院基层艺术团建设。目前已有16个学院成立了各具特色的学院基层艺术团,并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合唱节、才艺展示大赛等多个平台推动学院艺术团建设,使艺术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在天津大学的党员和学生骨干中,有80%受到艺术教育直接影响。北洋艺术团的学生中获奖学金比例达80%、读研率接近60%,均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

  发挥第三课堂效用,让家国情怀在艺术实践中升华。艺术实践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第三课堂。学校专门设立艺术教育基金,促进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共青团建团90周年前夕,北洋曲艺话剧团原创红色话剧《醒世惊雷》在天津大剧院进行公演,该剧围绕革命先烈张太雷生平展开,生动展现了一代热血青年艰难求索、不屈斗争的革命历程。北洋合唱团开创了高校非专业艺术团体向社会公演的先河,在国家大剧院、天津音乐厅等多次成功演出。学校还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节目演到革命老区、演到社区街道,并定向参加周边地区帮扶的活动。北洋艺术团舞蹈团、军乐团曾多次赴SOS国际儿童村义务教授孩子们舞蹈和萨克斯演奏,以艺术的形式为儿童村的孤儿们带去温暖。在汶川地震、南方冰灾雪灾期间、在天津市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上,北洋艺术团都奉献了精彩的节目。艺术团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中国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水准。

  天津大学积极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切实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学生健康水平。

  健全体制机制,融入综合改革。实施学生体育运动等级标准学分制,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培养的必要环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办法,为普通学生、兴趣类社团成员、队队员量身“定制”课程。精细化设置体育课程,开设棒垒球、健美操、瑜伽、太极拳、防身术等专项体育课,丰富课程内容。探索“专项教学+理论教学+身体素质教学”的体育课教学新模式,重点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建设体育课外实践课程管理平台和数据库,通过“大数据”科学分析体育工作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权重,对学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提供数据参考。

  创新工作载体,形成育人合力。升级改造老校区体育场馆,优先建设新校区体育设施。在校内建设素质拓展基地,以素拓项目为载体开展“体验式教学”,累计服务124个团队、10673人。打造新媒体平台,建设“天大体育”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体育测试、场地预定、活动报名等便捷化服务,帮助学生科学锻炼的同时完成体质健康动态监测。创建活动品牌,建设阳光体育活动体系,形成以“学生体育类社团建设”为中心的群体工作机制,建设体育类社团43个,组织趣味运动会、身体素质测试赛、冬季长跑接力赛等20余项校内外体育比赛和体育交流活动,每年参与人次近2万人。

  强调全员参与,营造文化氛围。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全校长跑活动,每年吸引上万名学生参与。在校级运动会中,倡导校院两级领导参赛,增设师生竞技项目,达到全民健身。设立女子健美操辅导站、女子篮球队、瑜伽协会、女子排球队等平台,为女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和便利条件。加强校级统筹,积极开展体育文化建设,吸引万余名学生参与传播互动,传递健康观念。

  天津大学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出台《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开设《创业学导论》《创业营销》《创业融资学》等课程。实行“创业弹性学籍”制,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可获得实践学分。成立宣怀学院,探索创新创业学历教育,设立创业方向专业硕士,鼓励有创业潜力的学生选修创业方向辅修学位或免试攻读研究生。为创业学生配备实践导师,实现创意、服务、实训的全过程对接。整合、税费减免、场地支持等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宣怀班”三年来共培育125名有创业梦想的学员,组建了55个创业团队,其中由在校博士生创办的精仪博硕、鼎拓科技等公司已成功创业,年销售额均突破百万元。搭建“北洋创业俱乐部”“1895创意咖啡”等创投信息共享及经验交流平台,开展创业沙龙活动20余次,累计参与学生1000余人。

  发挥科技创新体系支撑作用。制定《关于鼓励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建立整套运行机制和保障政策,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建立“技术-需求”数据库。在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经济圈等区域和中海油等重点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院士工作室。建立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系,与中科招商、海泰投资等开展战略合作,设立总计33亿元的创新创业基金,作为扶持师生创业的“种子基金”。形成“需求-平台-服务-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实现大学与企业、知识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建立政府、大学、社会共同支持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新模式。

  推动“众创空间”建设。主动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整合学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资源,聚集创新创业的优势资源,打造“众创空间”。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航空航天技术研究院”,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对接“国家深海战略”建设“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以技术与空间优势,聚集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为创业师生和广大创客提供良好的工作、网络、社交和资源共享空间,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形成流动、开放、竞争的创新工场,建成有学校特色的“众创空间”。

  加强体系建设,构建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健全组织和服务机构,在团委设立青年志愿者部,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成立天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全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规划、管理、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实行“注册志愿者制”,通过制定《天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天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认证规范》等文件,完善志愿服务认证体系,规范志愿者行为。健全志愿服务工作考评措施,形成宣讲、招募、注册、培训、考核、表彰等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建立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19个院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班团党支部以及爱心社团相辅相成的四级联动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包括社区、学校、特殊群体关爱机构等在内的300余个基层服务基地。目前,全校80%的学生都是注册志愿者。

  打造品牌活动,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平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校园、扶贫支教、助残活动、大型活动、赛事服务等领域形成“党员志愿服务日”等一大批品牌项目,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爱心家教”志愿服务队,连续13年为天津市贫困家庭中小学生提供义务家教,覆盖马场道、新兴街、南营门大街等十余个社区,帮助400余个贫困家庭。开展“你是我的眼”活动,为天津市盲人学校录制有声读物并制作成光盘。开展“美丽夕阳”系列活动,为天津市和平区老年公寓、仁爱老人院等养老机构的老人们送去关爱与祝福。组建“爱的向导”志愿队,在天津站、第一中心医院等地,为旅客、患者等不同群体提供导航、导诊等志愿服务。十多年来,学校已有超过15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提供了超过2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升华。

  营造良好氛围,着力增强志愿服务的育人功效。通过新生入学教育、bobty专题讲座、素质拓展计划等教育培训活动,在学生中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在学生党校、求实团校中安排固定课时专门讲授志愿精神,并把参与志愿活动情况作为结课考察的重要依据。在推优发展党员方面,把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办公网、“天外天”、“天大学视”、“北洋之声”等校内媒体平台,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志愿活动和志愿者风采。通过手机报、微信、微博、微视等移动客户端,建立“志愿活动二维码”,将“微博墙”与公益活动相结合,形成从校内到校外,从组织到个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

  天津大学致力于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大力营造知行文化,使社会实践成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练兵场”和“试金石”。

  创新知行文化“孵化器”。建立社会实践课题组,设立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先后组织“风雨兼程、壮哉中华”“追寻党的足迹——重走红色路线”“峥嵘岁月稠,红色中国梦”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推广“远洋之帆大学生社会实践”“绿色低碳·未来地标”等社会实践项目。连续10年实施“千百十工程”,即建设千个班团社会实践基地、百个院级社会实践基地和十个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日常性实践、双休日实践和寒暑假集中实践,实现社会实践“时间覆盖全年,bobty人员覆盖全校”的目标。鼓励教师立项,设立“我的青春中国梦”等专业型实践项目,鼓励专业教师在一线指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打造社会实践新媒体和网络交互平台,2014年暑假共有 591支实践队通过建立微博、人人主页宣传实践成果,发布实践信息4000余条,参与讨论学生超过两万余人次。

  强调知行文化“参与感”。自2010年首次引入学生“提案”制度,即面向全校学生“海选”社会调研主题。经个人申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选出“蚂蚁的天空——京沪蚁族群体调查”这一主题,11名学生在暑假体验“蚁族”生活,形成了6万字的调研报告,被《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2011年寒假,来自建筑学院的三十余支调研实践队分赴全国开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调研,这种新模式也被《人民日报》报道并予以推广。2014年暑假,“彩云之南,乘凤撷羽”实践队奔赴云南省凤羽镇,踩在乡村教育空白点的做法再次被中青报头版报道。

  争做知行文化“主人翁”。在实践主题设计上始终坚持立足校园、以人为本。每个假期组织三个特色实践:一是“回访中学母校,宣传天大形象”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寻访校友主题实践活动;三是就业主题专项调研,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集中开展就业现状调研。学校每年有900余支实践队、6000余名同学利用寒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成为全校同学心中名副其实的“必修课”。通过实践,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宣传、招生、校友、就业等各项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建设的主人翁。

  天津大学与西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统筹落实支援工作。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讨对口支援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对口支援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建立年度例会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安排部署年度工作计划和重点工作推进举措。建立互访交流工作机制,学校主要负责人与对口支援高校负责人开展经常流沟通,确保支援工作互相配合、协同推进。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明确专人负责协调落实对口支援任务,与受援高校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做到面对面覆盖、点对点支援,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广泛开展科研合作。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由学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石河子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到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1项。联合设立创新基金,设立“天津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创新基金合作项目”,每年资助10个子项目,共计50万元。向西藏藏医学院捐赠价值60万元的医学设备,建立“现代医学实验室”;向西族学院捐赠价值3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建立“模拟电路实验室”;与西藏藏医学院联合建立“藏药研究中心”。

  有力提供人才支撑。给予招生政策倾斜,专门划拨“单独命题入学考试研究生”指标用于对口支援学校教师的培养,联合开办工程研究生班;接收受援高校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自2003年起,组织选派近30位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受援高校任教,其中2人入选受援高校长江学者。选派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管理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工作。选派天津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4名教师赴西藏支教。接收受援高校47名教师、12名管理干部来校进修或挂职锻炼。

  天津大学在定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期间,采取“1+X帮1”的有效帮扶形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即X),精心谋划对口帮扶项目,取得良好成效。

  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发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优势,对当地80余位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新型城镇化路径、城市特色营造、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专业培训。组织专家多次赴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特点,设计开发以哈达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官鹅沟为代表的绿色旅游资源和以羌俗为代表的古色旅游资源,带动产业经济发展。选派优秀青年干部担任驻村,帮助驻村地区选准发展路子、制定脱贫计划、对接开发项目。

  汇聚社会企业力量。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开发等方面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积极联系推动药企在宕昌县设立中药材基地,拓宽中草药销售渠道。与受援地共同申报国家级省级中药材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基地,提供科技发展支持。建设劳动服务专员队伍,将天津当地公司的大批量用工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发至宕昌县扶贫办,推动当地劳动力输出至天津劳动力市场。

  集中人财物资源。向当地倾斜招生政策,利用自主招生政策倾斜计划、高考录取政策倾斜计划等支持宕昌考生报考天津大学。强化对口支教,组织研究生支教服务团赴当地中小学进行短期支教。开展物质帮扶,通过公益募捐,为宕昌县三所小学募捐到千余份书本、文具、衣物等,改善当地师生教育环境;申请“索尼梦想教室”项目,为宕昌县实验中学提供平板电脑、投影仪等教学器材。

  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德高学厚的优秀教师和典型,他们用心血培育出良好的师德学风。

  天津大学坚持“以师德之优创天大之优”的师德建设理念和“忠诚不倦、业务精湛、挚爱学生、率先垂范”的师德目标,把师德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本。多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德高学厚的优秀教师和典型,他们用心血培育出良好的师德学风,浸润着人才成长的沃土,为青年教师们提供了弘大的榜样力量。

  王静康,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荣获“2017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五届天津市道德模范称号。她被誉为“中国工业结晶之母”,倾一生科技报国。

  余贻鑫,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201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他是中国电力系统安全域方法学研究的开拓者,国内智能电网研究、建设的首倡者。

  苏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机械学院教授,201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他燃烧天地梦想,引擎动力人生,是现今全国内燃机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予恕,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应用科学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学机械学院教授,2016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荣获央视“最美教师”称号。一生坚持紧盯国家重大需求搞科研,为国奉献矢志不渝,是我国著名工程非线性振动专家。

  杨恩泽,天津大学信息学院教授,2015年天津市第四届道德模范。他一生简朴,身患癌症,却在耄耋之年,每天坚持去实验室指导学生,并倾尽积蓄为贫困学校兴建科学楼。

  赵黎明,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201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全国三八红旗手。他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学生,并十年持续捐资助学,与研究生一起累计捐款达250余万元。)

  赵乃勤,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1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她倾用师者大爱为师、为学、为人,教过的学生近千名,被称为“严师·慈母”。

  杨敏,天津大学建工学院教授,2015年全国师德楷模、全国师德标兵。他是兴水利的专家和言传身教的好老师,还是爱生如子的“老爷子”,虽罹患癌症,仍乐观豁达,术后2个月便回到心爱的讲台,为教育事业奉献了终身。

  冯翠玲,天津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2014年全国三八红旗手,2016年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她在国际化试点学院成功做好党政配合,确保学院平稳快速发展;虽然身患疾病,但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并努力把力量和温暖传给需要的人。

  【第33个教师节·致敬】天津大学隆重召开庆祝第33个教师节暨第八届师德表彰大会

  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bobty为表彰天津大学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优秀教师,学校于9月7日下午在科图二层报告厅隆重举行庆祝第33个教师节暨天津大学第八届师德先进表彰大会。大会对在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天津大学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已经开展了十届。在庆祝第33个教师节暨天津大学第八届师德先进表彰大会上,学校授予10名教师“我心目中的十佳好导师”荣誉称号和11名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

  弘扬榜样力量 展现青年教师风采 天津大学第二十三届“十佳杰出青年(教工)”终评举行

  2017年5月15日下午,由共青团天津大学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学生社团团委承办的天津大学第二十三届“十佳杰出青年(教工)”评选终评暨事迹访谈会在大通学生活动中心A区报告厅举行。

  校长助理张力新出席了活动。各机关部处、各学院相关领导21人担任专家评委,纪娜、徐杰等10人当选为本届“十佳杰出青年(教工)”。

  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德高学厚的优秀教师和典型,他们用心血培育出良好的师德学风。

  4月12日,由共青团天津大学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学生社团团委承办的天津大学第二十三届“十佳杰出青年(学生)”评选终评暨事迹报告会在北洋园校区求实会堂举行。

  4月14日,“自强青春·励志榜样”天津大学第十一届自强之星终评在北洋园校区求实会堂报告厅落下帷幕。10名学生获得天津大学第十一届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并获得8000元“大海”自强之星奖学金,5名学生获得天津大学第十一届自强之星提名奖并获得4000元提名奖奖学金,1名学生获得最佳人气奖。天津大学“大海”自强之星奖学金捐赠人、建工学院62级港口专业校友崔鸿修,学工部部长王寒参加了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鼓励。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校友与基金事务处、后勤保障部的负责人和来自6个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参加终评会并分别担任专家评委和教师评委。此外,来自各学院的500余名学生代表担任了学生评委。原文链接:

  12月22日,天津大学第十六届“学生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北洋园校区大通学生中心A区大厅举行。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刘宁,科研院副院长魏建宏,教务处副处长原续波,研究生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卢铮松,校团委副书记王鑫及各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活动。11名同学获得第十六届“学生科学奖”,9名同学获得“学生科学奖”提名奖。

  每一位机关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学校的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汗水、青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