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博体育新闻学专有概念)

  9博体育新闻是一个社会科学概念,指对新近发生事实信息的报道,一般为大众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给接受者。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新闻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属性、传播媒介、主要新闻理论、影响、相关研究著作或文章、新闻界奖项等介绍

  《新闻学概论》《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等

  新闻起源于古代人们对新鲜消息的口头交流。公元前59年在古罗马出现的用白木板记载每天消息的“每日纪事”是新闻的雏形。中国古代新闻形式可追溯到唐代朝廷每日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开元杂报》,宋代又出现了官方的“邸报”和民间的“小报”,都带有新闻性质。1615年,艾格诺尔佛·莫尔在德国创办了新闻史上第一家现代报纸《法兰克福周报》,此后报业在世界各地的蓬勃发展标志着现代新闻事业的建立。17—18世纪,欧洲各国相继进行了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最终确立了新闻业言论出版自由的传统。工业革命后,新闻报刊逐渐大众化和专业化,并出现了广播、电视等新的传播媒介。同时,新闻商品化导致在欧美国家出现黄色新闻泛滥和垄断的新闻集团。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新闻逐渐进入融媒时代。

  新闻报道的常见主题包括政法新闻(政府公报)、经济新闻(商业新闻、财经新闻) 、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时尚新闻、社会民生新闻等。新闻具有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的特征,必须如实反映客观事实的变动,并迅速、公开的传播给大众。新闻的功能众多,对大众来说,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新闻了解社会重要事件的发展情况,增长见识,为日常生活决策提供依据;对党派政府和社会团体来说,新闻还可以作为宣传手段和舆论工具,影响人们的观念。

  “新闻”这一词语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甲骨文中已经存在“新”“闻”二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新”字表示用斧头砍伐木材,意为“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或事物”;“闻”字表示人竖起耳朵倾听,意为“听说,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佛说当来变经》《难顾道士夷夏论》等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新”“闻”连用的情况,意为“新近听闻”,但还只是两个字义的叠加。到了唐代,“新闻”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并出现了不同的含义,诗人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一句使用的“新闻”,意为“未经证实的传闻”,而晚唐段成式、尉迟枢分别编有《锦里新闻》《南楚新闻》,这里的“新闻”意为“新奇的传说、故事”。宋代的赵升在《朝野类要》中记载了当时在“小报”上的“新闻”,则是指宫廷中的传闻。明清时期,“新闻”的词义逐渐确定下来,指代“新奇、新鲜的事物”,在曹雪芹的《红楼梦》、孔尚任的《桃花扇》、李渔的传奇等明清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中常有出现,例如《红楼梦》中就出现了六处“新闻”,该词已广泛流行并成为日常口语。

  “新闻”的现代词义起源于欧洲。英语的“新闻”写作“News”,来源于希腊语,最早在142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的诏书中被使用,意为“新鲜事情的报道”。到了19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报刊,他们借用了中国古代就有的“新闻”一词,赋予了它现代词义,在1815年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等报刊中就频繁出现“新闻”一词。此时,“新闻”的名称尚不固定,常与“新报”“报纸”“月报”“新闻纸”等混用。19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留日运动,不少中国留学生使用日语中的“新闻”来指称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由此成为一个固定的专业名词。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第一批新闻学著作相继出版。徐宝璜在《新闻学》中将“新闻”定义为多数读者所注意的最近的事实;邵飘萍在《新闻学总论》中认为“新闻”是近时间内发生的一切关于社会人生的事物现象。两位新闻学者所认识的新闻已经很接近于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了。

  新闻一般为受众所关注,并需经传播者选择,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它产生于人们沟通和了解情况的社会需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人际交往的频繁而出现的社会职业,并逐步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社会团体的宣传手段和舆论工具;在经济领域中,也成为一种商品。

  新闻的定义决定了它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的基本特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变动产生新闻,是“新闻之母”。而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和人们最关心的事情。新闻的来源有四条途径,即记者采访他人、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例如股票价格的变动、道路的拥堵信息等)。

  一、事实说。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强调新闻不仅是事实本身,只要有价值的事实发生,无论是否报道都应当作新闻。代表人物有麦尔文·曼切尔、布莱尔、科尔尼洛夫、徐宝璜、邵飘萍、范长江、等人。

  二、报道说。把新闻视作对某种事实的报道或传播,强调新闻是报道活动,无论多有价值的事实,未经人为报道也不能被称为新闻。代表人物有卡斯珀·约斯特、李普曼、道比法特、李大钊、陆定一、王中等人。

  三、社会影响和作用说。认为新闻是一种工具式、手段式的交往、记录媒介,强调新闻所包含的报道者的主观意见,认为人类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是影响他人的观念从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代表人物有莱尔·斯奥赛、华连、小野秀雄、甘惜分等人。

  四、信息说。将新闻视作一种特殊的信息,受到信息论影响,认为新闻所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事实。以中国的宁树藩、梁衡9博体育、徐培汀等人为代表。

  早期新闻起源于人们对新鲜消息的口头交流。研究表明,古祖鲁人、蒙古人、印第安人已经有向旅行者询问新鲜消息的行为。到了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凯撒命令在街上立起一块白木板宣扬自己的事迹,称为“每日纪事”。公元前6年,古罗马奥古斯都大帝下令创办《每日纪闻》,记录帝国每天的消息。这类官方的政府公告和法令的传播已具有新闻的雏形。中国在唐代出现了每天出版的《开元杂报》,是由朝廷每日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宋代,又在东京(今开封)设置了中央政府发行的“邸报”,属政府公报性质;在民间还出现了“小报”,其内容包括摘抄邸报和城市新闻。“邸报”和“小报”后来一直被沿用。总体而言,早期新闻以口头传播新鲜消息和官方的政府公告为主,其雏形最早出现在欧洲和中国,尚处萌芽期9博体育。

  15—17世纪,欧洲接连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社会对新信息有着迫切需求,同时,印刷术的发明、邮政事业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新闻事业的进步。1450年,金属活版印刷术从德国传入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此后的百年间,德国相继出现了不定期的报纸和周期较长的定期新闻出版物。1615年,被称为“德国报业之父”的艾格诺尔佛·莫尔创办《法兰克福周报》,该报每周一期,每期刊有数条新闻,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现代报纸。此后,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俄国相继出现了定期新闻刊物,1656年,德国莱比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报业的蓬勃发展标志着现代新闻事业的建立。

  17—18世纪,欧洲各国政府开始通过特许出版制度、新闻检查制度、知识税和津贴制度以及严刑峻法来限制新闻报纸的出版自由。1644年,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在答复议会质询时提出“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的观点并随后印成《论出版自由》发表。1734年,美国发生了殖民当局逮捕报业出版商的曾格事件,被捕的出版商曾格后来被判无罪释放。此后在法国、俄国等地的新闻从业者也展开了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这些争取新闻报纸出版自由的观点确立了现代新闻业言论出版自由的传统,构成了第一个新闻学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思想基础。

  在19世纪之前,报刊一直是上流社会的精神特权。伴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和政治的民主化,新闻报刊开始朝着大众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美、法、英、德、日等国相继出现了面向普通大众的“便士报”“一分钱报”,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报业的结构和性质,其代表有英国《每日电讯报》、日本《读卖新闻》等。同时,还出现了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经济、言论立场、政治倾向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高级报纸。报刊专业化推动了专为报刊媒介提供稿件服务的通讯社的诞生,1835年,哈瓦斯在法国创办了哈瓦斯通讯社,继而推广到世界各地,以美国的、英国的路透社、德国的沃尔夫社最为著名。这种新式新闻企业的出现标志着世界新闻事业进入成熟阶段。

  20世纪后新闻事业主要有三大变化。其一,报业的空前繁荣导致竞争加剧,于是出现了低俗的、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这类新闻通常使用煽动性的大标题和低俗却有刺激性的文字、捏造事实、对社会表示虚假的同情、滥用新闻图片,在1899年至1900年最早出现在美国,以《纽约新闻报》《波士顿邮报》为代表,此后迅速波及世界各地。黄色新闻的泛滥导致了社会责任论这一新的新闻学理论的兴起。其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新闻事业。1920年11月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KDKA电台在美国匹兹堡播音,此后数年间,无线广播技术推广到世界各地,随之出现了以音频形式传播的新闻。1936年11月,英国BBC电视台定时播出的节目是最早的电视新闻,新闻以图像和音频的形式传播。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新闻的传播媒介之间逐渐有融合的趋势,因此也被称为“融媒时代” ,媒介的进步使人们获得新闻更加快速和便捷。其三,垄断资本主义导致新闻寡头的出现。在报界,报刊种数明显减少,垄断报团控制的报纸数目增多,“一城一报”的现象日益普遍;在广播电视领域,大的广播电视网控制的电台和电视台数目不断增加。这导致舆论被少数新闻垄断集团所控制,并刺激了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等新的新闻学理论的诞生。新闻垄断集团的代表有美国的NBC环球和默多克新闻集团、英国的BBC和独立广播公司、法国的埃尔桑报团等。

  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被称为“新闻五要素”,分别是:发生新闻的主角(人物)、发生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用英文表示为who(人物)、what(事件)、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简称为新闻五W。也有学者把事情经过(how)作为要素,但一般通用的是五要素。

  所有新闻都必须明确交代五要素。例如这条央视网消息:“北京时间7月20日21时40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州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支持下,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其中,“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是主角(who),“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是事情(what),“北京时间7月20日21时40分”是时间(when),“空间站”是地点(where),“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密切协同”是原因(why)。

  不同的新闻体裁对五要素的侧重有所不同。例如消息侧重发生了什么事(what),而深度报道侧重解释原因(why)。新闻五要素可以帮助记者在采访时迅速弄清事实的要点;能够让记者在写作新闻导语时迅速抓住新闻要点;有助于明确新闻体裁的要点。

  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构成。标题包括正标题、副标题和引标题,传达出新闻的核心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概括新闻的精华,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要求凝练醒目,一般有对比式、引用式、摘要式等导语格式。主体是新闻消息的主干和关键部分,对导语中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补充叙述、解释说明,一般以时间或逻辑为顺序。背景是新闻产生的特定环境条件,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主体、增加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尾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能够让事实更加完整,并激发读者的思考,一般有小结式、评论式、感召式、展望式、反响式、引语式等形式。在新闻报道中,标题、导语、主体一般是不可缺失的,背景和结尾有时可暗含在主体中。

  是运用最广泛的新闻结构,一般把新闻的高潮或结果放在报道开头,导语突出一两个最吸引人的新闻要素,然后以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对过程的叙述往往比较简略。这种结构能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让读者一目了然,适用于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

  是一种完全按照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新闻结构,事实的高潮和结果往往出现在新闻结尾,适用于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对读者有一定的代入感和吸引力,在现场目击报道中使用较多。

  也叫螺丝型结构,是指除导语外,其他各段的事实重要性相近、可能是同时发生的,因此报道的先后取决于记者的选择,将这些事实并列叙述。并列式结构的新闻报道全面,适合公报式新闻,报道对重大事件的反应或重要会议的决议。

  指新闻结构适应事实的需要,并不拘泥于死板的格式,而是因事制宜地选择新闻结构。例如,在报道内容多但结构松散的新闻时,选择以一个中心事实为核心,其它事实辐射展开的车辐式结构;按照新闻作者对事实的感受与读者随笔交流的散文式结构;新闻发布会的问答式报道;互联网时代的镜头化特写和速写报道等等。

  指新闻受特定阶级支配、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性质。具体表现为选择哪些事实,发表什么意见以影响新闻的接收者

  既指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也指新闻形式必须客观。包括事实准确、观点准确、表达准确,主观解释也必须依托客观事实

  指新闻作品报道的事实必须要与实际情况的吻合,据实报道。带有主观倾向的判断也应尊重客观事实,细节和心理描写需要实事求是

  指新闻事实的构成要素知名度高,就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特性。包括人物、事情、时间、空间的显著性四个方面。越是创造或造成一定事实的人、不同凡响的事、有特殊意义的时间和地点,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指新闻反映和影响广泛的客观世界的特性。一方面,新闻题材的多样和广泛;另一方面,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广泛的。广泛性是新闻的社会属性,是它与情报、文件和私人通信的根本区别

  指新闻与读者在心理、思想、地理、职业、性别、年龄和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关联的特性,也称临近性。这种关联的程度越大,新闻的价值也越大

  指新闻报道产生应有效果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度,超过限度就会影响新闻产生的社会效果。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较短9博体育,非事件性新闻时效较长。这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及时迅速,在不盲目求快的基础上尽可能缩短从事实发生到报道的时间差

  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吸引读者普遍兴趣的特性,要求新闻在写作时能够文情并茂,注重新闻事实中健康的趣味

  指新闻便于阅读和吸引读者的特性。新闻报道要求开门见山、具体形象、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才能使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

  指新闻面向公众传播并以此影响公众舆论的特性。一方面,新闻信息的内容是可以公开的;另一方面,新闻信息应该以公开的方式传播给公众

  指新闻持续不断地反映事实变动的能力。事实的变动是连续性的,因此新闻是不断更新的,新闻报道也是连续出版或播放的。通过新闻的连续性可以完整反映事件和人物的发展过程

  指新闻事业以时间控制空间的能力。空间包括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即在最短时间内反映世界各地的新闻,将新闻传播给需求最大的读者

  详细报道人物事件,内容容量大,在报刊上大量使用;也有一类通讯将新闻内容概括成简短的文字,方便受众快速了解事实,在结构上和“消息”相近,被称为“快讯”

  国家党政机关领导人发表的重大事件或会议经过、决议的正式报道,有时也以会议名义发表,还有多国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国家颁布的官方文件“国务院公报”等

  完整反映对某一客观人物或事件的调查研究成果的书面报告,带有新闻性,较为常见,一般是深度报道

  代表报刊编辑部意见的指导性言论,评述当前社会重大事件或问题,政党机关报的社论一般代表同级党组织的意见

  在中国,一般分为政法新闻(政府公报)、经济新闻(商业新闻、财经新闻) 、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时尚新闻、社会民生新闻等。很多报纸的版面也以此划分。

  可分为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地方报纸、电台9博体育、电视台通常以此区分新闻。

  可分为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突发性新闻是对突然爆发的、出乎人们预料的事件的报道,有明确的发生时间,更讲究时效性。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为日常生活决策提供依据,较为严肃,需要迅速报道,信息尽可能准确、量化,包括国家重大方针、市场变化、天气或灾难事故等。软新闻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不相关,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能开拓眼界,成为人们的谈资,例如“中国的旅韩大熊猫‘爱宝’顺利产下双胞胎幼崽”就是一条软新闻。

  新闻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传播。21世纪,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新闻的传播媒介之间逐渐有融合的趋势,因此也被称为“融媒时代”。融媒时代新闻的传播媒介主要有三类。

  报纸是刊登新闻和时事评论的连续定期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出版物,具有易于保存、携带方便、阅读自由的特点,融媒时代的报纸则依托网络,报网互动,和电子媒介相融合。报纸媒介的代表有人民日报、都市快报、光明日报等。

  又称杂志,刊登文章的连续出版物,周期比报纸长,期刊新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强,内容质量较高,但相对缺乏时效性。期刊媒介的代表有《三联生活周刊》《环球人物》《南方周末》《vista看天下》等。

  广播是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波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的媒介,具有传播快捷、时效性强的特点,可以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播报。融媒时代的广播电台通常和互联网结合,通过网络发布话题征集和讨论,让听众的观点出现在节目中。广播媒介的代表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和各地方交通广播、新闻广播等,车载新闻广播在生活中较为常见。

  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图像和声音的媒介,新闻电视台将新闻转化成音频、视频等数字信号,通过特定的新闻频道传播给观众,具有传播迅速及时、覆盖面广、视听兼备的特点。融媒时代的电视新闻和宽带互联网结合,发展出IPTV、移动电视等新形式。电视媒介的代表有CCTV-13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及各地方的电视台,如浙江卫视、北京卫视等。

  指利用互联网传输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传播的新兴媒体,其主要类型有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两类。

  网络新闻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闻,具有时效性强、信息全面、可选择可互动的特性。互联网将新闻的时效标准从“及时”上升到“实时”,争取实时新闻报道成为网络媒体的竞争目标。同时,网络新闻可以通过作为相关新闻链接、分类检索、再次发布等方式循环利用,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在短时间内找到想要的新闻消息。网络新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图片、视频,其常见平台有博客、社交网络、微博等。互联网媒体的代表有人民网、新华网、天涯社区、推特、新浪微博等。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的信息传播载体,具有方便快捷、可互动、个性化的传播特点,手机和互联网紧密结合,用户通常需要通过互联网从相关应用软件中获得新闻,而一些互联网媒体也会推出移动端的应用软件。以手机为媒介的新闻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新闻发布者的限制,受众可以自己发布新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快传播,新闻成为人们互动和交流的平台。手机媒体的代表有央视新闻、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移动版、抖音、哔哩哔哩等应用软件。

  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19世纪在欧洲和北美较盛行。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认为,报刊应独立自主,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要保护新闻自由;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意见应自由表达,并可以自我修正;新闻要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现实。该理论具有片面性和空想成分,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利益至上的原则,导致低俗新闻泛滥、多元意见难以表达,引起了欧洲和美国新闻界的危机。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哈钦斯等组成报刊自由委员会基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对新闻界进行调查,在调查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报刊》中提出了“社会责任论”,是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修正。社会责任论认为,新闻要将事实放在有意义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新闻是人们交换意见、态度的平台和工具;新闻有教育和宣传的作用,要阐明社会价值观;必须将新闻完整地提供给每一个社会成员。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欧洲和北美社会的变迁,但寄希望于媒体的自律,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的新闻理论。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新闻学认为,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要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新闻应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推广现代化技术。发展新闻学强调了新闻守望、整合、教育的功能,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盛行。

  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苏联,认为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条令。该理论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中国的新闻事业奉行的也是党报理论,以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和核心。

  新闻可以提供受众渴望了解的信息,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新闻报道可以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将国内和国际发生的重要事件传递给受众,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决策。新闻对社会生活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能够及时回答和澄清国家与人民生活中的疑问。

  科普副刊、理论副刊、知识性专栏等新闻内容具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可以开拓眼界,提高人民的科学与文化水平。同时,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等软新闻还能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提供生活中的谈资,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新闻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使社会上形成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党政机关可以通过新闻对政策进行评论和宣传,传达出某种思想倾向或政治价值观,固化意识形态。新闻评论可以批评社会上出现的悖论,宣传真理。

  新闻通过报道反映民意,将社会中丑恶的事实公布于众,从而促进社会按照规范有序运行,对个人、社会群体和政府都能有一定的制约与监督作用。常见的民生新闻就是将人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不公的遭遇报道出来,引起政府的重视,推动民生、民权问题的解决。因而新闻在一些欧美国家也被称为三权(司法、行政、立法)之外的第四权。

  新闻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国际新闻报道可以为外交活动营造声势9博体育,进行舆论铺垫,形成有利的舆论。部分欧美新闻寡头还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直接影响国际政治格局。同时,对外新闻报道还是展示国家“软实力”、建构话语权的重要手段,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

  新闻可以监督社会经济运行,传达世界经济活动和变化的最新信息,从而影响本国或国际的经济形势。同时,新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传播和流通过程中具有的商品特性。其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新闻生产和流通需要遵循经济原则。